产品展示

“大窑文化遗址”探访 解密:大窑文化遗址新博物馆已停工多年

日期: 2024-02-03 11:51:33 来源: 爱游戏平台靠谱吗 阅读: 1

  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新城区保和少镇大窑村南。1973年发现,经过多次发掘,先后出土大量石器,它是考古学家和文物工作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场。据说,大窑文化距今50万年左右,与周口店北京人时代相当。2011年6月,内蒙古博物院开始对大窑文化遗址进行为期4年的挖掘与保护。到如今,挖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究竟挖掘到了什么程度?又将采取何种方式来进行保护?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如今,这是好多人对于这处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同一时期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的印象。但是,当人们带着好奇和对古人类的敬畏来到这个久负盛名的地方探寻古人类的足迹时,得到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旧博物馆是一处平房院落,大门锈迹斑斑,还不让进去。”一位到大窑村探寻大窑文化遗址的外地游客有些遗憾:“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村外据说是大窑文化遗址新博物馆,如今变成了一处烂尾工程。”这位从山西专程来探索大窑文化遗址的游客显得有些不理解“大窑文化在国内和国际上久负盛名,而遗址博物馆却如此破败,真是令人不敢相信。”

  这位游客所说的烂尾工程指的是距离大窑村不远,修建在大窑村和大窑文化遗址之间的一座未完工的建筑。从远处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用砖块堆砌而成、呈半包围式的房屋形状的建筑,建筑中间的一座三角形的红色大铁架支起的塔尖尤为引人注目。建筑南边和西边则零散地分布着几处破旧的工房,工房边上有两个大的方形池子,池子被几堆石子包围。一些装着已经发硬的水泥的袋子经过风吹日晒早已支离破碎,被整齐地码放在池子边上。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大概有200多袋。

  在池子边上的一间房子里,堆满了石灰和水泥,钢筋做成的门半掩着,由于年长,房子里的石灰袋也多有破损,石灰也都变硬。一个已经锈迹斑斑的混凝土搅拌机立在旁边,几间工房上,几根断了的电线垂在地上,离此不远的一个卷扬机架子也锈迹斑斑。而最吸引记者注意的大铁架,也被一排长约10米、高3米左右的竹排围挡起来。记者透过竹排缝隙看到,被围挡的内部已经杂草丛生,且树木已经长得很高。

  这座建筑因何没有完工?为了弄清楚此建筑的修建过程和作用以及停工的原因,记者走访了附近的村民。

  “这是很多年前开建的大窑博物馆。”在走访中,绝大多数村民都明确地和记者说,这座建筑是当年新建的大窑文化博物馆,但具体哪年开始修建,为何停工,大多数村民说不清楚。

  “好像是2003年就开始建了,大概两年左右,停工之后就再也没人来管了。”大窑村个别村民回忆起当年的情况后和记者说。

  “你说要建设就好好弄,弄一半算咋回事?占地不说,放在那里实在是不怎么雅观。”村民们认为,修建新的博物馆是好事,但是半拉子工程放在那儿,还不如不建。

  “那么多砖块、石子,还有石灰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据说是内蒙古博物院负责这个事情,但这都近十年了也无人问津,钱都白花了,老这样下去也不是回事儿啊。”村民们希望有关部门好好利用这座建筑,重新将它修建完工,早日派上用场。

  新的博物馆未建成,旧博物馆里的东西哪去了呢?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内蒙古博物院大窑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汪英华,他告诉记者,旧博物馆原来陈列的东西现在在内蒙古博物院。

  在大窑村村南一座海拔约1400米的山上,一个被当地百姓称作“四道沟”的地方就是大窑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远远望去,已经搭建好的脚手架上,一个长约10米的铁棚子覆盖在上面,脚手架下偶尔有人在动。走近一看,原来是四五个人正在挖掘这里的石器。而就在他们的身后,有一面足足有15米高、四五米宽的墙壁,被剖得十分光滑。剖面上,则有一些人工刻画上的数字和线条。在坑的边上,放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这些石头就是被挖掘和研究的对象。这些挖掘出来的石头主要以石器为主,而这个坑即是所谓的经过多次发掘的旧石器制造场。

  “从2011年起,到如今将近4年的时间,一共挖了约40平方米大小的一个坑。这15米的剖面,是从最初开始挖掘到现在的结果,剖面上刻画的线条从高往低垂直数一共有90条,共89个格子,每个格子相距15厘米。之所以分层刻画,主要是为方便把挖出来的石头根据在格子中的位置做分类,再按照具体挖掘时间,研究每个格子中石头所代表的时代、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内容。”现场,负责此次挖掘工作的内蒙古博物院大窑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汪英华和记者说,所有挖出来的石头经过编号后,将送往全国各个国家级实验室做相关研究。

  “你看,在这个剖面的东侧,是1983年挖的,现在被风吹雨淋已经看不到挖掘的痕迹了。”记者顺着汪英华所指的方向看到,在目前所做剖面的东侧,坑坑洼洼的山上,已经有杂草生长其间的地方,正是1983年挖掘的地方。如果不经他指点,根本看不出这里也曾被挖掘过。在他们放置挖掘好的石头的房子里,记者看到很多石头陈列在桌子上,有大有小,形态各异,其中一些石头已经被标上了编码。据介绍,这些石头编码标好后,被封装进专门的袋子当中,将分批送往全国各个国家级实验室做取样研究。

  “其实,这个遗址经1976年、1983年以及后来的多次发掘,先后也出土了大量石器。如今,发掘工作慢慢的开始收尾。接下来,将主要对挖好的剖面进行保护,以供日后研究。”汪所长说。

  大窑文化遗址在1973年被发现,紧接着进行多次挖掘、保护以及研究,197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大窑文化”,再于1988年1月13日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经历岁月洗礼的同时,慢慢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参与此次挖掘和保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无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姓副研究员和记者说:“大窑文化遗址的价值,在于它是内蒙古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内蒙古博物院大窑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汪英华表示:“通过多次挖掘研究,找到更多能反映当时环境气候的化石,对人类起源以及发展而言,或许能找到新的线索。而这一意义,显然无法估量。”

  在挖掘的过程中,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也没有放下。据汪所长介绍,所有负责挖掘的工人都是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技工。然而,由于此遗址属于旷野型遗址,因此保护工作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风吹雨淋不可避免,再加上地处山沟,一旦遇到暴雨有可能会出现山洪,对保护工作而言,也是个巨大考验。”汪所长和记者说,那些剖面上的数字是重点保护的对象,因为有了这些数字,才能利用新技术,对早些年挖掘出来的石器进行研究验证和新的内容补充。同时,在日后游客观光游览时,可用这么多东西进行解释说明。

  而对于如何保护,汪英华也和记者说,目前主要是脚手架上面的铁棚子,可以挡风遮雨。同时,也将在日后着手进行一些其他的永久性保护措施。

  记者随机采访了大窑村多位村民,很多村民对大窑文化和大窑文化遗址都感到特别的自豪,他们为能生活在大窑村这样一个距古人类居住过的地方最近的村落而感到自傲。“大窑村肯定会好起来的,我们的生活肯定会更好的。”村民们对于依附大窑村改变生活而充满信心。

  “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加以保护,同时规划大窑村的文化旅游事业。”部分村民说,“如果将这个遗址进行开发,通过促进旅游的方式,对全国甚至全世界,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一来可以拉动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来也可以对大窑文化进行宣传。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爱游戏平台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