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GuanHang &Machinery
广为人知的淮海战役总前委鲜为人知的济南战役华野前委
1948 年 12 月 17 日,安徽宿州市萧县蔡洼村(今丁里镇胜利村)杨家院子,华野司令部临时驻地,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陈毅、邓政委、粟裕、谭震林在这里召开了唯一的一次全委会议。会议休息时,陈毅提议,五位首长来到院子里,随军记者陆仁生按下了快门。
然而,很多人对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职责和作用,并不清楚,也对“前委”这个词语的内容界定存在一些争议。
所以,不少人认为淮海战役是野战军军事主官华野粟裕和中野刘帅的事,中野政委任书记的“总前委”,就是管后勤的。
而很少有人知道,或者很少有人关注,济南战役的华野“前委”,都由什么人组成,都负责什么事情?
“前委”是 “前线委员会”或者叫“前敌委员会” 的简称,是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领导和指挥前线作战及相关工作而设立的党的领导机构。
南昌起义,设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淮海战役,设立了以邓政委为书记的前委,代表党的最高机构授权前线组成的临时性最高决策机构。
你可以想象是淮海战役邓书记后勤工作搞得好,但总不能说南昌起义周书记只管后勤吧?
前委最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对前线军事行动进行统一指挥和决策,根据中央的战略方针和战场真实的情况,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部署兵力、选择作战时机和战术等,临机决断,做出最有利于取得胜利的即时决策。其次,作为党的最高机构,前委承担着统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和战斗意志的职责,也代表着有代表最高党组织行使纪律处分的权利。
当然,作为党在前线的代表机构,不仅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部队和作战地区得到贯彻执行,统一领导部队和当地群众中的党组织,解决作战和地方工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保障作战部队的粮食、弹药、交通、伤员救助以及俘虏安置以及后勤组织协调等及其重要的作用,前委都无可替代。
1927年7月27日,南昌起义前,我党在南昌组建了“前敌委员会”,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负责起义的策划、组织、指挥以及部队后续发展。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前委”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党指挥枪”,“前委”因此也成了我党我军包括后来各级地方政府竞相仿效的一个面临重大行动时必然要临时组建的党的最高决策和应急处置机构。
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大家熟知的南昌起义作出重要贡献、后来成为我军总司令的朱德大元帅,以及南昌起义军事总指挥大胡子贺龙元帅,并不是南昌起义“前委”委员。这也说明,党务机构“前委”和军事指挥机构不是一码事。
时任第九军副军长的朱德为起义做了大量工作。起义前朱德宴请敌军军官,转移了敌人视线,牵制了敌军,为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朱德在南昌掌握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军官教育团三个连和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人数不到五百人,只能算一个营的兵力,与贺龙的第 20 军、叶挺的第11 军等主力部队相比,规模相对有限。朱德是1922年在德国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入党,在党内资历尚浅,和前委领导人相比,影响力还差不少。
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贺龙,在起义中指挥部队与敌军激战,为攻占南昌城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那时候还不是员,所以也不是前委成员。
淮海战役是济南战役行将结束的时候,“攻济打援”的华野前委书记粟裕,向军委提出的作战建议。
主要意图是利用济南战役以逸待劳的18万打援部队加上攻占济南的胜利之师十多万人组成的华野强大兵团,消灭淮海地区的军,使淮海地区的广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8年11月6日,粟裕在得到黄百韬部队提前撤退的情报后,当即决断,比军委批准的淮海战役总攻时间提前两天发起战斗,淮海战役就此打响。因为侦知的“徐蚌会战”也同步推进,原本计划由华野完成以及主要在华东地区完成的局部战役,极短时间里迅速演变成了地域广阔的中原国共两军大决战。
淮海战役参战部队包括中原野战军 7 个纵队约 15 万人,华东野战军 16 个纵队约 36 万人,以及地方武装等,总兵力达 60 余万人。
豫东战役中,局限于不同战区各自接受军委直属的我军各部队,由于任务不同、通讯联络不及时,出现为友军战略配合不及时不到位,造成我军险象环生的教训,促使参战部队、各军兵种一定要进行统一整合与指挥,使各路大军协调一致地行动,避免各自为战,形成较为强大的作战合力,实现了高效协同作战。。
1948 年 11 月 16 日军委指令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由、陈毅、邓政委、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以邓政委为总前委书记,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决断淮海战役的一切军政事务。
在之前华野和中野的战略配合上,几乎都是富得流油的华野打运动战、歼灭战“吃肉喝汤”。而完成挺进大别山战略任务回到中原,牺牲巨大,严重减员,丢弃了几乎全部重武器、缺粮少弹的中原野战军,却总是在配合华野“吃肉”的战役中,连“汤”都喝不上,接二连三的“啃骨头”,打最不愿意干的阻击战、消耗战。淮海战役起初的作战目标,几乎还是华野吃肉,中野啃骨头。纵然是邓政委觉悟高,在部队动员宣传:“就是中原野战军都打光了,也能再重建一个新的野战军解放全中国”,但是广大指战员的思想工作并不好做啊。
的会战计划,迫使这两大野战军由各自为战的配合,形成了目标一致的协同作战。陈老总,就像当年孟良崮战役里的秘密武器忽然出现,当时陈粟把华野最强的王必成江渭清主力六纵派到鲁南隐蔽起来突袭张灵甫的垛庄基地断了整编七十四师后路,这样一个时间段就显现出了陈老总应有的价值,也是放眼全军无可替代的价值,那就是协调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的威信和能力。于是,不仅中野配合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牵制华中部队,而且巧妙第牵制了黄维兵团,因为有陈老总和强大的华野做依靠,“瘦狗屙硬屎”的12万中野部队,竟然包围了包括全副美械装备嫡系王牌胡琏十八军在内的12万机械化兵团,并在华野的有力支持下,将其一举歼灭。
战斗结束,陈老总又命令华野参战部队,把所有缴获的武器弹药和俘虏全部都留给中野部队,而华野的“骄兵悍将”毫无异议的乖乖服从。这事,换谁,还能这么顺畅完成?而且还传为部队团结增强力量的佳话?
淮海战役涉及地域的广阔,需要物资的庞大,也是以往战争很难来想象的,陈老总就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一靠大连的大炮弹,二靠山东的小推车。这个说法非常形象。不仅是大连制造的炮弹,还有数以亿万斤计量的粮食等物资,通过山东解放区,以及山东河南江苏等543万支前民工和80万辆小推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这都是总前委领导和协调的成果。总前委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核心领导和统筹协调的作用,对于提高作战效率、夺取战役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
1948年8月25日,华野在曲阜召开了华野前委扩大会,会场设在孔府及曲阜师范学校,出席会议的有华东野战军前线委员会(简称华野前委)领导和成员,华野纵队以上干部,华东军区领导等。这里面,华野前委包括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华野前委书记粟裕,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华野前委委员谭震林,华野参谋长、华野前委委员陈士榘,华野政治部主任、前委委员唐亮,以及前委委员华野副参谋长刘先胜。前委委员还有华野后勤部长刘瑞龙,10月29日也奉命赶到华野指挥部。
按照军委命令组织“攻济打援”的华东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华野前委,其成员只有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刘先胜、刘瑞龙,都是华野的总部首长。
华野前委也没有前来参会的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也不会有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十纵政委刘浩天等华野其他兵团或者纵队首长,尽管他们也都在这场战役中承担着重要领导和指挥任务。
在到达济南战役前线之前,华野前委根据的指示和战场形势,就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决定以、谭震林、王建安指挥攻城集团,由东、西两线对济南实施钳形攻击;以粟裕等指挥阻援、打援。
华野前委通过召开会议、发布动员令等方式,向部队传达作战任务和目标,激发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各部队纷纷开展战前练兵,提高战术技术水平,同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部队明确作战意义,增强战斗信心,决心“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华野前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济南守敌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指挥官特点等情报,为作战决策提供相关依据。同时,对徐州敌军的动向进行密切监视,及时掌握其增援意图和行动。当然也少不了组织调度了大量人力、物力,为部队提供物资供应、医疗救护等后勤保障。
战前预计参战部队每天需用粮 127.5 万斤,一个月需用粮 3825 万斤。那个年代,可没有外卖,也没有煤气、微波炉,一斤粮食,还得三斤柴草才能做饭。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地群众积极做出响应,掀起支前热潮,鲁中南地区承担了最繁重的任务,沂蒙分区超额完成公粮缴纳任务,渤海地区也供应了大量粮食柴草。据统计,华东各地共筹集粮食 27720 万斤。战役实际消耗粮食 7969 万斤,因厉行节约,节余粮食 19751 万斤。战役准备伤亡5万人,部署了 2 个后方医院、4 个野战医院,可收治 3 万余伤员。数十万民工参与支前,保证了粮食、弹药等物资的及时供应,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华野前委没有身在中原并不在华野司令部上班的陈老总。所以曲阜革命烈烈士陵园曾于2020年4月3日网站发表过“陈毅司令员、谭震林副政委亲自到参战部队作战前动员,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斗志。”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粟司令员主抓军事指挥,这些政工工作,包括到华野各部队战前动员干部战士,和驻地地方党委政府协调支前等,就都责无旁贷地由谭副政委去完成了。
在战役过程中,华野前委重视战场形势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作战部署和指挥决策。根据攻城进展和阻援情况,灵活运用战术,协调各部队之间的行动,使攻城和阻援、打援作战紧密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最终取得了济南战役的伟大胜利。
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实际上战役开始以后才成立的。因为淮海战役之初,只是打黄兵团,并以围点打援的方式,伺机歼灭丘李兵团。中野一开始的认任务只是前出大别山吸引牵制徐州以南蒋军。后来因为战局发展,命令中野打下宿县,才因势利导形成扩大的淮海战役,才成立的总前委用以统一指挥,保证淮海战役的顺利进行。
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总前委成立时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已基本结束。